素有「恆春半島後花園」美名的牡丹鄉,到了每年3到5月,全鄉境內野牡丹花盛開,由以高士、四林村數量最多

_DSC0190

_DSC0162

牡丹鄉公所5月1日及2日將舉辦「春天!野牡丹」系列活動,「野牡丹花季傳統競技活動」在高士佛永久屋及高士歷史穀道辦理

_DSC0231

搗麻糬比賽

_DSC0114

原民傳統傳承下一代

_DSC0118

_DSC0133

麻糬(日語:もち MochiTemplate:Rice cake)是一種糯米製的食物,軟而有黏性,為日本的傳統小吃,在香港,台灣,中國大陸亦相同小吃,在東亞地區十分流行。

_DSC0146

可愛的原民小朋友製作花生麻糬

_DSC0147

_DSC0148

高士附幼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指導下開心完成麻糬

_DSC0139

糯米

_DSC0099

月桃葉+花生粉

_DSC0098

現場民眾加入搗麻糬,若是搗法不對是很累人的。

_DSC0071

小朋友一旁加油打氣

_DSC0085

手忙腳亂笑呵呵

_DSC0052

就這叫做專業

_DSC0045

完成品

_DSC0073

裁判打分數囉

_DSC0094

_DSC0130

排隊吃麻糬

_DSC0137

搗麻糬影片

排灣族服飾在台灣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 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頭目、貴族專用)、百步蛇紋(貴族的祖先)、太陽紋(頭目專用)。刺繡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倒是南部排灣族有黑、紅兩種色彩為主,並以貼布繡的方式表現,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十字繡或一字繡

_DSC0088

高士部落屬南排灣族,本以為排灣族以傳統服飾是黑色系,原來這邊有混阿美族,服飾偏紅色鮮艷,VuVu正接受女記者訪問。

_DSC0090

這樣一件華麗的衣飾,可能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您會驚艷於一個族群把裝飾藝術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

_DSC0036

野牡丹學名Melastoma candidum英文名稱:Common Melastoma),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的植物,又名山石榴(台灣)、大金香爐豬古稔(廣東)、豹牙蘭(雲南)、豹牙郎木倒罐草九螺子花高腳稔罐罐草地茄金石榴老虎杆埔筆仔痢疾罐毛張口小毛香王不留行王不留

_DSC0194

原產於巴西,分布於台灣、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12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山坡松林下和開朗的灌草叢中。

_DSC0192

單葉對生,長橢圓形或卵形,先端鈍尖,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全緣,葉片堅紙質,兩面披淡褐色糙毛及短柔毛,長約4-12公分,寬約3-8公分;葉脈5-7條基出;葉柄長約2-5公分。

_DSC0189

_DSC0185

_DSC0184

花為聚傘花序,長於分枝頂端,近頭狀,由3-7朵花組成,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

花梗密披鱗片狀糙毛,長約3-20亳米

花萼5裂,裂片卵形或略寬,內側紅色,外側披淡褐色鱗片狀糙毛,先端漸尖,萼管壺形,長約1公分;

花瓣5片,倒卵形,先端圓形,粉紅色或玫瑰紅色,密披緣毛,離瓣花;

雄蕊10枚,5長5短,較長的雄蕊基部黃色直立,上部呈關節狀彎曲,狀似鐮刀,連接紫紅色半圓形的花藥,短的雄蕊黃色,並未分兩節,連接黃色的花藥;

雌蕊柱狀,墨綠色;花柱線形,紫紅色;子房下位,5室,密被糙伏毛,先端具一圈剛毛。

_DSC0188

_DSC0182

_DSC0156

高士(kuskus)部落為排灣族paljilauljilau群的古老部落,依據遺址考證估計有6百年的悠久歷史,為日據時期牡丹地區的政教中心,在高 士舊部落中,還留有日治時期公學校及日本神社的遺跡。野牡丹神社公園有視野開闊的暸望台,每年3-5月間,整個山頭會開滿美麗的野牡丹花。

高士野牡丹神社公園

_DSC0203

_DSC0200

_DSC0107

_DSC0202

_DSC0245

日本神社遺址,戰後原址曾荒廢多時,只剩石垣基座。耆老陳清福表示,二次大戰時的台籍日本兵族人,出征前役男們在神社前與家人互別並約定「如果我回不來了,以後就來神社相見」,因此村民希望重建神社實現親人的遺願。

_DSC0174

_DSC0161

高士部落原位在gade(即現今高士村聚落上方,高士佛部落永久屋基地處)等地勢較高處,而農耕之水田則位於聚落下方高士溪兩側平坦谷地。高士部落四面環山,景色優美,有東昇日出、夕陽西下、變化多端的雨舞景象,也有海象狂嘯及高士階梯古道等美景風光,尤其有英雄路之稱的古道最有魅力,可東瞰太平洋的日出,西觀大武山日落之美及全村風貌一覽無遺。
(資料來源:牡丹鄉公所)

暸望台環顧四週

_DSC0193

遠眺八瑤灣,天氣不佳,看不到海。

_DSC0175

_DSC0167

 八瑤灣請看此篇介紹滿洲鄉~九棚/八瑤灣/南仁鬱鼻/港仔之旅

_DSC0170

2018年三月天氣好時

_DSC0001 

_DSC0022 

_DSC0002 

野牡丹

_DSC0178

_DSC0180

_DSC0177

_DSC0158

_DSC0150

_DSC0164

高士第一期永久屋西側22棟、第二期永久屋東側22棟,由台灣世界展望會、行政院原民會、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等單位挹注經費,並由世界展望會負責興建。八八之後,牡丹鄉高士村第六、七鄰因安全有疑慮,劃為特定區域,並選定在舊部落建立永久屋,命名「高士佛永久屋」,符合離災不離鄉原則。

高士佛部落西側永久屋

_DSC0173

高士佛部落東側永久屋

_DSC0166

_DSC0151

高士神社位於臺灣高雄州恆春郡蕃地(今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建於日本統治時期昭和十四年(1939年),1945年二戰後一度毀壞廢棄,2015年重建,是臺灣戰後第一座供奉神祇的神社。

_DSC0006

耗資1000萬日圓贈送木造神社,於2015年8月11日舉行招魂遷座祭,同月12日舉行鎮座祭,奉祀高士佛部落戰亡的先靈,採用日本神道排灣族傳統儀式,並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祈禱下成立。此外,成立高士佛神社管理委員會,由佐藤健一任高士神社宮司,祭儀將採用傳統排灣族部落的儀式。

_DSC0016

重建後的高士神社,高約2.30公尺,寬約2公尺,以扁柏為原材,屋頂則全面銅板,建築造型採「全面千鳥破風」與「軒唐破風」

_DSC0017

2016年5月7日豎立鳥居

_DSC0019

  • 1939年:初代高士神社建立
  • 1945年:初代神社廢棄
  • 2015年8月10日:神社重建落成
  • 2016年5月5日:鳥居安裝完成
  • 2017年5月6日:官方授權線上社務所成立

_DSC0024

_DSC0022 

_DSC0021 

牡丹社事件解說牌

_DSC0015

一旁的觀景台

_DSC0018 

階梯下去可到達高士部落

_DSC0026 

群山環繞

_DSC0007

遠處貌似墾丁大尖山

_DSC0009 

_DSC0011 

在東西永久屋中間形成一個堰塞湖

_DSC0209

_DSC0224

已開闢出一條環湖步道

_DSC0215

此小湖泊成為青蛙的家

_DSC0213

環湖一圈大約20來分鐘

_DSC0211

湖畔可見野牡丹

_DSC0220

螞蟻窩

_DSC0221

走進林道要小心,注意蚊蟲毒蛇出沒。

_DSC0223

_DSC0207

高士穀道往來兩地的傳統路徑稱為「sadjungdjung」,意指回家時,陡峭的路面幾乎可讓鼻子碰到膝蓋。每年在水稻收成後,族人辛勤的扛著收成之稻穀,經由此一古道背負回部落,因此稱之為「高士穀道」(padai padai djalan)。

_DSC0239

歷史榖道導覽圖

_DSC0240

屏東縣 牡丹鄉高士村高士佛路
1、沿台1線(屏鵝公路)南下,行至車城(派出所/農會)時,左轉沿199縣道,經過四重溪、石門社區及中茄社區,過牡丹大橋後右轉沿屏172再接高士佛路到達高士佛永久屋。
2、由東部地區,從台9線壽卡轉199縣道南下往牡丹、石門方向,過牡丹水庫大門後,右轉接屏172接高士佛路到達高士佛永久屋。
3、從墾丁、滿州200縣道,在分水嶺轉屏172接高士佛路到達高士佛永久屋。

高士佛路口

_DSC0247


檢視較大的地圖 

屏172道路旁步道(靠近199縣道)

_DSC0007

_DSC0008

屏172路旁觀景台

_DSC0010

依稀可見遠處的牡丹水庫

_DSC0011

_DSC0012

屏172旁的石板屋遺址步道入口。

_DSC0013

導覽圖

_DSC0014

199縣道的牡丹大橋以及後方牡丹水庫大壩(牡丹鄉~牡丹水庫+池山下美麗的牡丹國小 ),過橋不久即接往屏172

_DSC0006

 

>>牡丹鄉景點<<

周邊景點

>>滿洲鄉<<

>>獅子鄉<<

>>恆春鎮<<

>>車城鄉<<

>>墾丁國家公園<<

>>台東縣<<

arrow
arrow

    阿凡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