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猴瀑布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隱身在牡丹鄉的白猴山上,位於南里龍山的東南方,茄芝萊山的南方,是大梅溪上游的水域。行政區域屬牡丹鄉石門村大梅路(大梅部落),去過四重溪的遊客,通常只停留在溫泉區活動,泡泡溫泉、最多到後山步道走走,殊不知四重溪溫泉區真正的後山,還有一口鮮少人知的美麗瀑布-白猴瀑布。
走屏199到四重溪溫泉區(過7-11)轉經大梅部落通往白猴瀑布,走的是一段沿大梅溪而行的產業道路,過去還要辦理入山申請才能進入,如今雖然已經解除管制,但後半段路況不佳,看到轉往齊天宮,可先去齊天宮上個廁所,否則繼續直走產業道路。
經過茄芝萊休閒農場之後的山路,低底盤車輛盡量不要前往。瀑布叉路口的標示也不復存在,第一次去的人最好先去請教茄芝萊農莊的莊主。
車停農莊,跟莊主阿雄大哥閒聊了一下,才知道瀑布正確位置以及路徑。莊主陳敏雄08-8821527 0972980606
農莊正在重新整治,阿雄大哥說半年後才會開放營業,若要登山可電話預約。農莊露營區
茄芝萊山 標高528M , 農莊裡有登山口。
農莊背後小土地公另一登山口
走在大梅林道,沿途可好好欣賞大梅溪風光
農莊的狗兒陪著我一起走了一段
經過大梅溪生態示範區,屏東林區管理處斥資3000萬元,配合區域景觀特色及能提供自然休閒場所,因而在集水區起點,以生態保育及治山防洪之前提考量下,設置一處自然工法示範區及親水廣場,使整體環境更為完善。
石頭公回望來時路
大梅隸屬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因為地當大梅溪沖積之地,排灣語稱為「爪嘎即瀨」,意為「石頭很多的地方」,中文譯為「茄芝路」或「茄芝萊」,村民為排灣族「巴利澤利敖」群,這一族群分布在恆春半島的牡丹、滿州兩鄉,簡稱南排灣。
石頭公下方主祀土地公與大聖爺
大梅位於屏東平埔族移民東部後山的「阿朗壹」古道西口,從道光年間到日治早期,有許多平埔族在此落腳、通婚,這些平埔族都是使用閩南語、穿清朝漢服的「熟蕃」,他們比漢人更容易與山地人打成一片,不僅把閩南語、清朝漢服傳入南排 灣,也讓南排灣人的血緣更加混雜。
泡腳區,可紓解遊客的疲勞。
石頭路段
經過高壓電塔,常有台電工程車進出,故建議用走的前往瀑布。
瀑布的路口沒有路標,在快到小橋前左邊入口,經過整理容易發現。
只有前方快到一座小橋可辨識,如果走到小橋了就是超過了瀑布入口。
在小橋展望上遊
展望下游
從入口沿著村人的水管走入濃密的叢林下
運氣好可遇見獼猴群逛大街,由於猴子動作敏捷,一溜煙就跑到山林深處,所以沒圖沒真相
通往白猴瀑布的山逕雖險,但可稱得上鳥語花香、彩蝶飛舞,是喜愛大自然朋友的化外之境。
白猴瀑布相當隱密,但水源終年不斷,而且當地環境原始、林相優美,算得上是一塊淨土。大約廿分鐘抵達溪畔瀑布即位於上游五十公尺處,這座瀑布非常隱密而寧靜
白猴山之名,是由於附近有一漢人奉祀 的猴王廟,因此附會為名,此外別無其他含義。
下方只有一口非常迷你的小水池,只能讓人享受一絲墾丁地區罕有的清涼,談不上可以 戲水消暑。
發現一隻蛙兒
白猴瀑布源自里龍山東坡,高掛海拔五百多米的峭壁上,落差大約有十五米長。
也有另一說法,聽說很早以前,當地的老人家在此發現數隻白猴在瀑布周邊出沒或飲水,因而後人便稱瀑布為白猴瀑布。
當地林木茂盛,蓊鬱翠綠的景觀讓人不禁感到舒適放鬆。
大梅溪屬砂頁地形,四重溪重要支流之一,於四重溪溫泉區旁,與四重溪交會,主流發源於海拔高度1,062公尺的里龍山
河床景致迷人,激流、飛瀑不斷,此時前往,溪岸的斑蝶又多又大,林中還有不少鍬形蟲。
由於恆春半島四季如夏,蛇蟲類沒有冬眠習性,前往白猴山瀑布應該穿長袖衣、長褲、使用防蚊液驅蚊,並且要非常留意毒蛇出沒。
>>牡丹鄉景點<<
周邊景點
>>滿洲鄉<<
>>獅子鄉<<
>>恆春鎮<<
>>車城鄉<<
>>墾丁國家公園<<
>>台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