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筏灣部落是排灣族與魯凱族祖先的發源地,位在海拔800多公尺的山區,具有依山面海、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與射鹿部落、好茶部落及高燕部落隔著隘寮南溪互為依鄰,遠方盡處即是排灣族的聖山「大武山」,不僅可以杜防外敵侵擾,還是一處與世相絕、景色優美的地方。
舊筏灣地圖
在舊筏灣部落可仰望北大武山、南大武山、旗鹽主山。
凸大腦瀑布(瑪家鄉~射鹿溪瀑布群(沙拉灣瀑布、凸大腦瀑布、大貼壁瀑布) )
早期的筏灣部落約有100多戶居民,在日據時代,日方曾強迫安排高燕及射鹿兩部落的原住民搬遷到筏灣部落,光復以後,國民政府又將三個部落族群的居民遷到現今的瑪家村、筏灣村及北葉村,原部落遂更名為舊筏灣部落。
長鏡頭拍攝遠處的高燕部落
透過長鏡頭拍攝射鹿部落(巴達因)
經舊筏灣部落往旗鹽山途中,尚有射鹿部落舊址,雖然現在也已遷村,因尚有數戶村民長期返村工作,仍有數戶石板屋也保存良好。在這兩個部落,因為沒有水電,族人以傳統的爐灶煮飯、烤山芋,洗好的碗筷以太陽消毒。
部落公約牌
部落內的每一條路面都是由石版拼湊而來的路面
古代排灣族人的部落是採定居制聚居的方式,部落多建在河谷兩側的斜坡上,山泉流向河谷的途中。
紅藜
小米
每家門牌都秀出屋主姓名
杏花
烤竽棚
由於山芋乾重量輕,便成為獵人最依賴的食物。
石板屋的自然樸實,令人很想住下來。
排灣族的石板屋的珍貴性不可言喻,期盼能夠好好維護保存
石板屋大門通常開在前牆的一邊,屋簷的高度只有一公尺多,進門時必須彎腰,雖然在前牆上有開窗戶,屋頂也有小天窗,但可感受到屋內的昏暗氣氛。
原住民傳統的生活方式簡單而原始,其生活能力極強,主要在維持人類基本的生物需求。主人特地打開讓我參觀,但要我住在這,真的沒辦法,為何原住民會覺得平地人想住呢?
只逛了一小部分區域
早先主要道路可通往大武山與舊平和部落,也就是"舊筏灣古道",但這條路途中有崩塌,故切勿前往。
舊筏灣古道往前一小段有叉路可上到筏灣國小舊址
也可經由石板步道往上爬到學校舊址
校舍
公廁
烤竽棚
穀倉
表演廣場
杜鵑花
主要道路下方的石板屋群
遠眺旗鹽主山
展望南大武
遠眺巴達因部落
凸大腦瀑布
舊筏灣部落已遷村到沿山公路邊,不過仍有數戶人家守在舊筏灣部落中,他們和遷村後經常返山區耕作的族人,在此種檳榔、山芋、樹豆、小米等,所以在舊筏灣部落中中仍保持著十餘戶完整的石板屋。石板屋的石板厚薄相當,表面光滑平整,令人不禁讚歎原住民建築之美。
瑪筏道路多處崩塌
貌似前往舊好茶的便道?
來到舊瑪家村的白露部落裡,看見丁爸花媽露營區
楊彩綺夫妻利用爸媽在屏東瑪家村山上的土地打造露營區,為體恤老人小孩住帳篷可能不舒服,特地打造水管屋,漆成彩虹色,以爸媽之名取為「丁爸花媽露營區」
在白露部落的民宿
屋內設備簡單卻俱全,除了床還有桌椅交誼空間,非常舒適。露營區也提供7個帳篷位,4米寬的空間無論6人或8人帳都放得下。
瑪家村「丁爸花媽露營區」的水管屋顏色亮麗,如彩虹般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樹下非常亮眼。
衛浴設備
露營區位在半山腰,空氣新鮮風景優美,建議遊客可到此體驗健走行程,往上走約1個半小時可到瑪家桃花園(瑪家鄉~督察部落營地(桃花源杏花村)+獵人驛站 ),往下走約2個半小時可到禮納里部落(沿山公路之旅~北葉國小/禮納里/涼山瀑布 )。
栽種火龍果
進入營地裡面才發現別有洞天,原來是「巴格達外餐廳」,因視野極佳、景色優美,短短時間就打出名號,假日時常客滿。所以要穿過丁爸花媽營地才能來到巴格達外餐廳,住宿露營不愁沒地方吃飯。
老闆娘藍惠屏和先生不忍一塊祖先留下的地荒蕪,決定打造一家咖啡屋,不但保留天然巖壁當成牆壁,成為最大特色,咖啡屋還能遠眺層層山巒和屏東平原,視野極佳、美不勝收。建造時有許多族人幫忙,目前也是部落唯一的餐廳,希望能帶動部落發展。
店裡都是以在地食材,像是紅藜、南瓜、小米、紅肉李、佛手瓜等入菜,大多和山上小農購買,非常健康。
菜單
配合地型,將一面山壁當成牆壁,整家店倚山壁而蓋,山壁經防水處理並打上亮光漆,成為最佳室內造景,搭配鄉村風格裝潢非常有特色。
餐廳內佈置
點了一杯奶茶100元/1杯
戶外則將陽臺外推,讓顧客可以坐在陽臺上欣賞山林風光。
一旁可上到屋頂遼望
俯瞰庭院
對岸的瑪家村地標
展望兩大山頭(三地門鄉~德文部落觀望山古道(三角點+櫻花園)+大社部落 )
隘寮南溪
對岸的遼望涼亭
屏35路旁的涼亭,可以觀賞美景
往西展望
長鏡頭拍攝三地門達來部落(三地門鄉~舊達來石頭城與辭職坡古道+達來吊橋 )
隘寮北溪
往東展望
瑪家鄉導覽圖
>>瑪家鄉景點<<
周邊景點
>>萬巒鄉景點<<
>>泰武鄉景點<<
>>三地門鄉景點<<
>>內埔鄉景點<<
>>長治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