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水底寮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水底藔庄」,隸屬於港東下里。該庄西北與北旗尾庄為鄰,北與大響營庄為鄰,東北與新開庄為鄰,東及東南與內藔庄為鄰,南邊為枋藔庄,西南邊及西邊為番仔崙庄
水底寮之所以取名如此,雖然沒有文史資料說明,然而從地形及早期先民聚落分布情況來分析,或許可以了解一些。水底寮村落是由兩支溪流-頭前溪(現在復興路旁的溝渠)和後壁溪(菜市場前的溝渠)-貫穿而過。聽老一輩的人說:四、五十年前每到雨季,颱風季節,溪水滿溢,泉眼開到處可見清澈水澤。並不是早期先稱「建興」,之後因當時排水設備不良,遇到雨季常積水而造成淹水,居民出入均涉水而過,才改稱為「水底寮」的。
三棵榕樹下極品酸辣湯水餃
三松(三棵老榕樹之意)圓環,三棵榕樹曾是海角七號的取景地點。旁邊有一土地公。另一邊則有略具規模的洋樓,可惜多已無人居住,缺少管理而損壞。
走中華路觀看洋樓圍牆
洋樓後院
走復興路6巷觀看洋樓
復興路與中華路口(三松圓環)
上圖鐵皮屋後面有棟紅色洋樓
穎川堂
廢棄豬舍
貓咪正在睡大頭覺
復興路的房子
復興路62巷老屋
莊敬路上的老屋
牆壁有彩繪
走近一看原來是廢棄三合院
成了堆放廢棄物場所了嗎?
一旁小路看過去有壁畫
有間殘破的三合院
老屋牆上有隻鯉魚
左側有幾間老屋
回到莊敬路
莊敬路往中華路上發現了壁畫,這家可能當過憲兵
龍貓公車
壁畫上還有詩句,真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
對面牆上看似小朋友的傑作
水底寮龍貓公車站
地上本該有條軌道畫會,也許鋪過道路後消失了。
街上中華路可返回三松圓環,路口的中藥房
走回莊敬路有間李家洋樓
堆滿雜物有礙觀瞻
水底寮有一條大溪之水由東北新開村和北方玉泉村而來,在梅山壇附近眾水交會本為水聚天心大地,可惜溪水形成大反水,此反弓水向西邊村庄直射,使得百年以前之村民不得安寧,後村內富紳梁家由福建分靈普唵佛祖建小廟在此,坐東朝西,正朝反弓水,廟宇不怕煞,愈衝愈旺,每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千秋之時,迎神拜會好不熱鬧。據老一輩說,當年瘟疫佛祖就曾降示醫方治好了全村人的病。
梅山壇出中華路口的社區服務壁畫,在此就離三松圓環不遠囉。其他古厝有機會再去看看。
水底寮文琳社敬字亭就藏在路旁的小果園裡, 六角形建體的敬字亭始建於何時目前無從可考,現在所看到敬字亭的模樣,為民國59所重建,雖然大量使用了現代的建材,但大致上還維持了過去敬字亭的舊制, 剪黏泥槊、滴水瓦當襯托出了敬字亭的美感,難能可貴!
這座敬字亭奉祀文昌帝君,三層門額上刻有「文琳社」三字,左右對聯為「文字歸鎔化,琳瑯附寶藏」。
轉往東海村,「 東海村」,清朝稱「北旗尾」,現在的當地人也都稱「北旗尾」。 光緒元年以前,鳳山縣最南的管轄地就是「北旗尾庄」、「水底寮庄」、「枋寮庄」,統稱「三寮」,為閩南、平埔混居聚落。
東林路與西安路口的拼貼彩繪
一旁有間破舊老屋
走西安路到底就是東海車站,從東海到枋寮,這個區間原本還有個小站:建興,但建興在1991年廢站。遇到當地人李老先生是說水底寮車站,後來查證水底寮在早期也叫建興。
側式月台一座。無站房,只有鐵皮遮棚,放眼看去對面是魚塭
目前為招呼站。
停靠狀態區間車:皆停靠(復興號車廂編組或是單組柴聯車編組)。
枋寮站到潮州站的區間車是使用舊型自強號車廂,平日只有三節車廂,假日或連假才會有六節車廂。
DR2903自強號車廂的區間車
潮州到枋寮的區間車行駛距離變短、班次變多,現在一天有15班往返,崁頂、鎮安、佳冬、東海等小站受惠最多
開放使用一卡通、悠遊卡及icash 2.0付費。
可搭火車前往枋寮在租車前往水底寮(枋寮鄉~鐵道藝術村+枋寮海港 )或是搭車前往佳冬參觀老街(佳冬鄉~佳冬(六根)老街 )
- 1953年1月16日:伴隨林邊站=枋寮站間復舊,設立北旗尾車站。
- 1966年1月1日:因行政區域屬枋寮鄉東海村,站名配合地名變更為「東海站」。
- 1979年1月1日:由簡易站降為招呼站,並指定由佳冬站管理。
- 2003年7月16日:管理站由佳冬站改為枋寮站。
- 2016年1月1日:啟用多卡通刷卡機。
火車時刻表,常有變動,下方有附上電話查詢
車站內有公車資訊
對面的魚塭成了此車站的另一特色景觀
白鷺鷥
車站兩端不遠處都有平交道,故火車來時都能聽到噹噹噹聲響,來了一台舊型自強號急駛而過,千萬別超越車站紅線,可以感受到強大的側風推力。
有沒感覺與上面的區間車有何相同?沒錯,同樣是舊自強號車廂。
車站前的西安路,本來是彩繪道路,也許鋪過馬路後就消失囉。
東海車站也是紀念車票之一車站,但因沒有售票亭,故可到加祿車站購買或是潮州總站購買。(枋山鄉~「全台最大的小站」加祿車站+加祿堂海灣彩繪 )
「李家古厝」建於戌辰年(昭和3年、1928年),位向坐朝北偏西,正身為五開間,左右護龍為三開間格局,正面設高聳院牆,院牆以洗石子直櫺窗與綠釉瓶為裝飾,中央設置院門,讓封閉的內埕具有隱密性。
正巧在車站遇到的李老先生正是李家古厝的耆老,他特地帶我前往參觀,車站前西安路直走過東林路,來到仁愛街,李老先生家就在古厝對面而已。
李老先生說因古厝的家具遭竊,所以現在都鐵門深鎖,只好鏡頭伸進去拍些照片,
側邊真是綠意盎然阿
古厝正身、左右護龍的出屐簷廊,採鋼筋混凝土仿出挑斗拱式樣,表面並施以彩繪,工法先進,簷廊上托木則採傳統木作,雕工精湛。正身為斗子砌牆體,左右護龍則為清水磚砌,台度下施以洗石子與彩磁面磚裝飾,正廳維繫創建風貌 ,精緻的木雕與彩繪,左右壁堵上懸掛後世參與地方事務匾額,以彰顯出李家在地的政經影響力
大門兩旁的清風明月
正面山牆、鳥踏、院門、門廊均以艷麗的彩磁面磚為裝飾元素,蘊含出李家古厝建築富華的質感,也形成古厝的視覺焦點。
感謝李老先生的帶路,否則會像在水底寮一樣錯失其他古厝。謝家古厝大門曾在1966年為方便農機運榖車輛進入內埕,而將大門加寬修整,左右泥塑對聯與中央山牆上泥塑已經剝落,山牆頂端依稀可見老鷹展翅飛翔的支架,左右望柱以亭軒為造型,營造出優雅的氣氛。
「李家古厝」與「謝家古厝」僅數百公尺之距,建築年代稍後於謝家古厝6年,雖仍為傳統三合院形制,但營建工法與裝飾風格,卻是與謝家古厝大異其趣。或許,這也是昔日不同姓氏的地方望族,用以突顯或對比家族社經地位的方式。
老鷹雕像因風災而只剩骨架
東海村謝家古厝建於壬戌年(大正11年 1922年),由謝天從(1874-1933)、謝天賞兄弟所創建,謝氏兄弟為昔日水底寮、北勢寮首富,擁有土地近千甲,而謝氏兄弟從台南安平到枋寮發跡的過程則充滿傳奇
謝家古厝為一進左右護龍傳統三合院格局,禾埕庭院廣闊,外加西式山牆院門,位向坐東朝西,正身與護龍均為五開間,正身左右次梢間設「禮門」、「義路」,簷廊作出屐挑樑作磚砌拱門,簷下作水車堵裝飾,牆堵為斗子砌磚牆,台度下均以彩磁面磚裝飾,窗楣上均施以吉祥白灰泥塑,與磚牆形成紅白強烈對比。 祖堂屋頂應該有翻修使用防水塗料。
一旁的古厝殘破不堪
另一旁房舍還住了一戶
祖堂
前方外圍建物已逐漸覆蓋老厝,僅留前方通路
派出所旁的鐘塔,白色的外觀,上面有著復古造型的時鐘,還有久保田三個大字,鐘塔有著濃濃的日本風,其實這是日本專門做耕耘機公司,特別贈送給屏東東海村的禮物。
早期農業時代的時候,屏東枋寮鄉東海村,整個村莊跟日本的機械公司,就買了148台的耕耘機,日本公司為了感謝東海村的愛用,特別在村子裡設立一個鐘塔,上面還刻了感謝文,讓村民都感到很光榮。
鐘塔是在民國55年建立,上頭斑駁的字跡隨著時光飛逝快要不見了,但依稀還是可以看到感謝文的內容,特別是東海村農友,堪稱謂久保田牌愛用村,贈此塔以表謝意。
以前東海村光是農地就有上千甲,後來部份農地被徵收為工業區,有些則是變成漁池,農地只剩下2、30甲,雖然時代背景已經不一樣了,但是日本對於東海村的感謝,這樣的光榮,就像是佇立在路邊的鐘塔一樣,屹立不搖。
>>>枋寮鄉景點<<<
周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