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瑪家鄉的後花園。在海拔1,077公尺,雲霧飄渺的山巒裡,佔地約2甲地,種植很多桃樹、紅肉李樹、杏樹、野百合,視野非常優美。 當全台各地都在追逐櫻花的同時,在屏東瑪家鄉卻有一處杏花林,紅、白雙色杏花開滿雲霧縹緲的山間,令造訪的人彷彿來到如詩如畫的杏花村。
對面山頭一覽無遺
桃花源是瑪家鄉的後花園。在海拔1,077公尺,雲霧飄渺的山巒裡,佔地約2甲地,種植很多桃樹、紅肉李樹、杏樹、野百合,視野非常優美。 當全台各地都在追逐櫻花的同時,在屏東瑪家鄉卻有一處杏花林,紅、白雙色杏花開滿雲霧縹緲的山間,令造訪的人彷彿來到如詩如畫的杏花村。
對面山頭一覽無遺
「德文」的排灣族語是「Tjukuvulj」,原意是多葦草的草原, 百年前就成為咖啡的故鄉,如今是紅藜的領地, 部落這幾年飽受無情風雨的摧殘,族人靠著當年墾種的精神,回到部落重建,德文位在隘寮北溪上游,東可見霧頭山及大姆姆山,更是眺望鄰近霧台鄉大武、佳暮等村落的絕佳觀景位置,全年平均溫度24度,氣候清爽怡人,山林間長滿櫻、 李、梅、桃,日治時期(1914年)建設德文高等校(六年教育),並設農業試驗場,德文一度成為地區的文教中心。
德萊公園廣場
晴天高 青山重 乘風瞬息萬里雲
甲仙區(臺灣客家語南四縣腔:gabˋ xienˊ kiˊ),位於台灣高雄市東北部,東鄰桃源區、六龜區,西鄰臺南市南化區,北接那瑪夏區,南連杉林區。位居南部橫貫公路西端之要衝,以芋頭、竹筍等農特產品而聞名。甲仙地區古時原為原住民南鄒族的狩獵場所。清乾隆年間,原本居住於玉井盆地的原住民大滿族人,因生存空間受到人口日益增加的漢族所擠壓,紛紛往東跨越阿里山山脈而遷入楠梓仙溪河谷地帶-即今日的甲仙地區-定居。(維基百科)
位於台20線南横公路的甲仙大橋横跨楠梓仙溪,是進入甲仙區的入口。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舊橋,進出甲仙只能由河床便橋通行,經過工程單位的趕工,2010年6月新的甲仙大橋終於落成啟用。
重建的甲仙大橋兼具交通與景觀功能,這座三百公尺的鋼造拱橋採用超長跨距,除兩端橋柱外,僅有兩座橋墩,以減少行水區的阻礙,避免溢流及沖刷河岸。
高雄桃源區梅山里在劃分上分為梅山口部落以及梅山部落兩個部落。莫拉克颱風時部落東側上邊坡發生大規模崩塌,埋沒部分房舍,已經做清理的工 作。但崩塌地附近地區仍有崩塌疑慮,需要做上邊坡坡崁的工程,以保護崩塌地附近地區住民之安全。加強水土保持。梅山口是台20線南橫公路精華的路段之一,海拔1014公尺,玉山國家公園設有梅山遊客中心、梅山原生種植物園、布農展示館、有著貓頭鷹造型外觀的梅山派出所、梅山露營區、梅山青年活動中心...等。
2017年梅山遊客中心附近的梅花因水份不足,1月初只開了一成。
由恆春鎮出墾丁街頭,從小灣往鵝鑾鼻的方向走約4公里,也就是屏鵝公路約36公里處,介於墾丁與鵝鑾鼻之間的海濱,看到一塊高約18公尺的珊瑚巨石聳立在碧海藍天中,就是船帆石。船帆石的形成,是因台地邊緣的珊瑚礁、石灰岩在海浪衝擊、侵蝕及重力拖曳下,礁岩逐漸破裂、崩離滾落懸崖下,形成特殊的『崩崖』地貌。
由社頂公園(墾丁~社頂自然公園+籠仔埔草原+山海小漁村 )沿新開闢之道路南下約4公里,在海岸珊瑚礁前緣,可見到一巨石矗立於海中,遠望似艘即將啟碇的帆船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亞太水族中心」已於2013年2月完工,秉持推動我國觀賞魚及其周邊產業的信念,特於飛宇樓3樓設置觀賞水族動物展示及交易中心,展示最具代表性之淡、海水觀賞魚(蝦)類品種,提供予園區水族業者展示空間,並配合國內外相關行銷活動,使園區內水族業者,有相互見習機會,讓台灣觀賞魚產業能不斷創新與永續發展。
生態園區意象圖,魚兒成群悠游。農科管理中心已經公告自2017年1月1日起,參觀水族生物展示廳將採收費制,全票50元,團體票40元(20人以上),優待票25元(6歲以上未滿12歲兒童及學生),65歲以上老人平日免費,假日享優待票;詳情可電洽08-7620163。
楓港舊名「風港」,1765年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之後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農、漁為生,清乾隆年間,因受原住民襲擊,死傷慘重,為杜絕後患,改遷舊庄,嗣後人口日眾,始成今日楓港村。楓港村位居通往臺東及墾丁國家公園之門戶,另有蝦虎魚苗、芒果、洋蔥並稱楓港三寶。(枋寮鄉~水底寮老街古厝與彩繪+東海車站與老厝 )
董九槌家的古厝位於派出所旁,可說是現在楓港地區最古老的古厝,據說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更有連續劇等在此古厝取景,可見其珍貴之處。
楓港舊名「風港」,意即為「落山風的港口」;每年九月到次年的三月間,伴隨著強盛的東北季風而來,此地在這個時間常會出現特殊的「落山風」,其強度甚可達到輕度颱風的等級。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水底寮地區為一街庄,稱為「水底藔庄」,隸屬於港東下里。該庄西北與北旗尾庄為鄰,北與大響營庄為鄰,東北與新開庄為鄰,東及東南與內藔庄為鄰,南邊為枋藔庄,西南邊及西邊為番仔崙庄
水底寮之所以取名如此,雖然沒有文史資料說明,然而從地形及早期先民聚落分布情況來分析,或許可以了解一些。水底寮村落是由兩支溪流-頭前溪(現在復興路旁的溝渠)和後壁溪(菜市場前的溝渠)-貫穿而過。聽老一輩的人說:四、五十年前每到雨季,颱風季節,溪水滿溢,泉眼開到處可見清澈水澤。並不是早期先稱「建興」,之後因當時排水設備不良,遇到雨季常積水而造成淹水,居民出入均涉水而過,才改稱為「水底寮」的。